從一無所有、一片空白艱辛起步,成長為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雙一流”建設學科。一所中西部的地方大學,用30年的時光,書寫了一個令人稱嘆的故事。
2017年秋天,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河南大學及生物學科榜上有名。一所以文科見長的百年名校,何以殺出一匹年輕的學科“黑馬”?彼時,這所學校的生物學恢復本科招生,恰好30年。
4年后,周期建設任務圓滿完成,一支高端創(chuàng)新團隊得以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隊伍浴火淬煉,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領先國際,河南大學生物學科以驕人的成績,回應了昔日的質疑。一條艱苦奮斗、自主創(chuàng)新、特色發(fā)展的學科成長道路,愈加清晰而動人。
篳路藍縷,破繭而出
1987年,河南大學決定重建生物系,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當時的情形,一點都不為過。
缺乏資金,老師們就拿起尺子動手設計,兜里裝著計算器購買原料;沒有場地,就蝸居在宿舍、鉆進地下室搭建實驗室;沒有隊伍,創(chuàng)始人傅蔚霞、蔡興元和張居太北上北大、南訪復旦、西進蘭州,遍訪全國高校,問計老師同學,誠邀校友老鄉(xiāng)加盟。在他們的感召下,一批懷揣夢想的青年才俊集聚開封、扎根中原,夢想的種子由此生根發(fā)芽。
短短幾年工夫,團隊中的幾名青年學者接續(xù)斬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得到資金支持。這對于剛剛冒出地面的生物學科幼苗,猶如久旱逢甘雨。
成長的道路并非坦途。生物學“退出”高考,招生生源不足,畢業(yè)生出路狹窄,一些教師思想開始動搖、發(fā)展信心不足,加上“下海經商浪潮”“人才東南飛”的沖擊,河南大學生物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困難。
但更多的老師選擇了堅守,一批學者經受住優(yōu)厚待遇誘惑的考驗,就此潛心研究、安心學術,精心照顧生物學科茁壯成長,收獲接踵而來:1996年河南大學生物學系獲批第一個碩士點,1997年拿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1998年植物生物學進入河南省重點學科之列。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800多年前,辛棄疾寫下這一生機盎然的詞句,被時任生物學科帶頭人、現任河南大學校長的宋純鵬教授多次引用,與師生自勉自勵。在他看來,此時的生物學就像破苞綻放的嫩芽,看似弱小,但它向著陽光,有著超越一切艱難的韌性。
而這支嫩芽,也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2003年,國際著名生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陳小章教授受邀訪問河南大學后,為生物學科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甘于寂寞的頑強拼搏精神所打動,充滿深情地寫下《再造中國大學》,發(fā)表在《中國自然科學基金》(2004年第5期)上,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逆“境”前行,躋身國家隊
學科發(fā)展日新月異,國內外強手如林,一個起步晚、投入少、地處偏僻小城的高校,緣何能夠后來者居上?
河南大學生物學給出的答案是“追蹤前沿,探索交叉,建設特色新學科”,并最終選擇“植物逆境生物學”作為主攻方向,而這也成為河大生物學科安身立命的法寶。
什么是植物逆境?宋純鵬解釋,就是植物生長在不良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比如干旱、低溫、高溫、鹽堿、風沙、病蟲等不良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我個人研究集中于干旱,正常年份,我國大概有3億多畝的土地受到干旱、半干旱影響;雨少的年份,大概會有7億多畝受影響,我們就是要在實驗室中找到那些抵抗干旱的植物調控分子,再應用到植物里,使它能夠在不良環(huán)境中生長得更好。”
對于生物學來說,實驗室就是支撐學科發(fā)展的“心臟”。河南大學生物學科堅守“學術思想”、鍛造“特色技術”、聚焦“國家需求”,通過技術優(yōu)勢克服資金和設備劣勢,實現了實驗室建設的換道領跑。
1991年,從“一個課題,兩個老師,三間房子”起步的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室,到2005年已經成長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但此時,他們已經有了更高的目標。
21世紀初,在河南省的眾多高校中,竟然沒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也成為中原兒女心頭的“痛”,萬千高校學者最大的“盼”。
登高望遠,破零,破零!鉚著一股勁兒,打開視野,果斷走出去。河南大學植物逆境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陽)強強聯合,共同朝著打造國家實驗室出發(fā)。
2011年,棉花生物學國家實驗室經科技部批準建設;2014年,該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從此,河南省高校第一次擁有了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
入選“雙一流”后,河南大學生物學科在實驗室建設上仍未止步。2019年11月,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批準建設。與棉花生物學國家實驗室不同的是,該實驗室完全依托河南大學自身科研力量創(chuàng)建。一個學科,同時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放眼全國高校并不多見。
“在我看來,不貪大求全,瞄準植物逆境這個方向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做到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發(fā)展。這是河南大學生物學科得以快速發(fā)展的關鍵。”身兼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的安國勇說。
廣攬名師,傲立國際前沿
身處不發(fā)達地區(qū)和非中心城市,如何才能在學科建設、學生培養(yǎng)、科學研究上緊跟世界前沿,不掉隊、不落后?河南大學生物學科給出的答案是“開門辦學”,創(chuàng)造1+1>2的協作效應。
從生物系恢復重建之初,就把開門辦學作為一條準則。20世紀90年代前后,老校友、復旦大學原副校長王明岐,郝水院士、楊雄里院士、朱作言院士、王欽南先生等一大批大師到校講學播種,傾情指導。從1997年開始,山侖院士先后被河南大學聘為“兼職教授”“雙聘院士”“名譽院長”,為生物系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付出極大心血。
外引與內培并舉。“昆蟲專家”周樹堂全職而來,美國科學院院士周芷領銜的科研團隊5位專家受聘為“杰出人才”特聘教授,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王學路,“國家杰青”張立新,入侵生態(tài)學專家丁建清等一批30多名重量級專家學者,從四面八方奔赴古城開封。
河南大學培養(yǎng)的科學家苗雨晨、師冰洋已嶄露頭角,校友王二濤、趙要風、李云海等青年學者成績斐然,90后青年學者張茜、邢晶晶快速成長……
大師云集,學生最受益。從2012年開始,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實施生物科學專業(yè)“菁英計劃”,依托生物科學本碩連讀專業(yè)開始招生。一批院士、“國家杰青”“優(yōu)青”組團定期到河南大學授課,使青年學子從本科階段就能接受“頂配專家”授課。
一路艱辛探索,一路高歌猛進。3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河南大學生物學科已形成理工農兼?zhèn)涞膶W科發(fā)展體系,本科、碩士、博士完備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fā)、產業(yè)化發(fā)展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體系,成為服務國家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站上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將繼續(xù)牢記‘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發(fā)揚‘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建設一流學科、培育一流學生、研發(fā)一流成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經驗。”宋純鵬表示。
(本報記者 王勝昔 尚杰 本報通訊員 劉軍旗)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