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革之火點燃創(chuàng)新引擎——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綜述 |
■本報記者 王佳雯
由誰來創(chuàng)新?動力哪里來?成果如何用?三個基本問題,涵蓋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成為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破冰前行”的重要內容。
科技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點燃新引擎的點火系。5年來,通過不斷優(yōu)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chuàng)新環(huán)境,改革的“點火系”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引擎正在全速發(fā)動,我國全面創(chuàng)新的“四梁八柱”漸已鋪架而成。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真正把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科院時的講話,高屋建瓴地指明了科技體制改革與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的緊密關聯。
十八大以來,有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號召,在歷史的縱深中跌宕回響,衍生出一曲激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活力的壯麗樂章。
從頂層設計繪制科技體制改革藍圖,于細微處消解讓科研人員撓頭的“糟心事”,將實際紅利放到科研人員手心里……
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舉措紛紛落地,將一個個曾經阻礙科技創(chuàng)新的障礙消解于無形,勾勒出科研院所與科技組織蓬勃發(fā)展的健碩輪廓,亦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描繪頂層設計藍圖
科技體制改革迎來科學又一春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時,有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號召鏗鏘有力、聲聲震耳。之后,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措施密集發(fā)布,開啟了一個追求創(chuàng)新的科學之春。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若干意見》下發(fā),明確指出將從8大方面30個領域著手,推動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落地;
——同年9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印發(fā),圍繞10個方面提出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直指科技體制改革難點,被稱為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
——2016年,國務院印發(f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明確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同時,強化科技體制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同。
突破頑疾、創(chuàng)新聯動,一幅立意高遠、脈絡清晰的科技體制改革宏圖已經繪就。
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亮劍科技體制改革,旨在最大限度地釋放創(chuàng)新活力。
科研機構緊鑼密鼓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步伐,去除行政化窠臼,打破束縛科研發(fā)展的圍欄、界線,最大程度地激發(fā)科研人員積極性;教育部印發(fā)《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意在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優(yōu)化資源配置、調動高校科技人員積極性,增強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力……
協同發(fā)力、集中攻關,這場科技體制改革的攻堅戰(zhàn),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已滲透進各個創(chuàng)新單元,改革所釋放的活力也已在諸多領域顯現成效。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要完成100多項改革任務,截至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83項任務,其中60余項任務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5年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更是從50.9%增至56.2%,向著2020年中國全面轉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的目標日益趨近。
肩負“引領者”重任
中科院率先下好改革“先手棋”
“不改革就會被改革。”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深刻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于是,作為科研“國家隊”,中科院迅速發(fā)力,率先踏上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征途。
2014年7月7日,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劃)。
8月,中科院公布“率先行動”計劃,通過5大方面、25項重大改革舉措,力爭2030年實現“四個率先”目標。
這場以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和著力點的改革,將通過“四類機構改革”“一三五”規(guī)劃等一系列具體舉措,凝練目標、整合科研要素,令“一個項目,兩家研究所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分類管理的研究項目非常具有生命力。”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李象益說,“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定位清晰,構建區(qū)別化的管理和評價體系,無疑切中了問題的關鍵。”
借此,低水平重復、碎片化發(fā)展、同質化競爭等制約中科院發(fā)展的窠臼從體制機制的根本上得以突破,科技體制改革的良藥用到了束縛科技發(fā)展、制約創(chuàng)新活力的痛處。
在改革中奮勇突破,在責任中砥礪前行。在“率先行動”計劃的牽引下,一系列深入科技體制的破冰之舉,讓中科院在科技體制改革中走好了先手棋、牽住了改革牛鼻子。
機構、人才、裝置、項目、資金,創(chuàng)新的關鍵要素經過體制機制的打磨與整合,真正打破了院內院外的圍墻,清除了有形無形的藩籬。
“悟空”騰霱,打開宇宙暗物質之窗;“實踐”駕鴻,微重力捎來驚喜;“天眼”落成,探蒼穹覓源再添利器;“潛龍”探海,破紀錄深潛又立新功……在科技體制改革的征程中,一批或領先世界科技前沿、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或服務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的科研碩果綴滿了中科院的枝頭。
作為中國科學研究的“引領者”,中科院也正在科技體制改革的保駕護航下,積極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期望,引導著我國的科學研究向著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的方向前進。
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科研人員享有滿滿成就感獲得感
愁錢不好花,愁出國交流限制太死,愁報銷程序復雜……被“填單子”“跑腿”“忙得焦頭爛額”的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應付各種各樣的雜事所占用。像管公務員一樣管科研人員的問題,一度讓科學家感到頭疼。
“管得太死”“管得太細”,是制約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活力的體制機制絆腳石,也是十八大以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重拳出擊的關鍵。
——2016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差旅費、設備費等困擾科研人員的問題得以“松綁”,從此“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
——同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為科研人員的出國交流松了綁,科研人員出國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學術活動安排,而不執(zhí)行國家工作人員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雜事少了、管理靈活了,科研人員實打實的好處也多了。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直徑4米碳化硅光學反射鏡研究在國際上實現彎道超車,獲得了研究所100萬元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實行分配制度改革后,研究人員的荷包在成果轉化中鼓了起來。
以往,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企業(yè)中的科技問題難以破解。一邊是成果無人問津,一邊對技術求之若渴。站在技術供需的兩端,科研人員和企業(yè)、實驗室與市場之間那道看不見的墻,卻總是難以突破。
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就要激發(fā)埋藏在科研人員心中的成果轉化熱情,讓廣大科研人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成果轉化中,與市場對接、與企業(yè)互動。
自然,這需要體制的變革、機制的保障。
于是,一場改革“三部曲”在科技成果轉化的舞臺上登場。
2015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fā)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同年,國務院印發(f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
使用、處置、收益——“三部曲”將科技成果的“三權”下放到科研單位,并將科研人員獎勵比例從不低于轉化凈收入的20%大幅提高到不低于50%……一系列措施,讓科技成果轉化的紅利實打實地落到了科研人員手心里。
十八大以來,在這場關乎國計民生的改革中,科技體制改革這位守護創(chuàng)新的護航人,始終矗立船頭,用智慧與謀略守護著駛向世界科技強國的巨輪沿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航標破浪前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