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這是黃大年同志生前在微信朋友圈寫下的一句話。他矢志創(chuàng)新、科技報國、無怨無悔的故事,感人肺腑,澎湃人心。在朋友、同事和學生眼中,他是一個拿命做科研、對事業(yè)近乎瘋狂付出的“科研瘋子”。以黃大年為榜樣,科技工作者應學習他的“科研瘋子”精神,從我做起、立足崗位、敬事敬業(yè)、盡職盡責,扛起應有的擔當和使命。
“科研瘋子”精神,是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新工匠精神。正是基于這一精神,黃大年團隊瞄準原創(chuàng)性和解決重大問題的技術創(chuàng)新,立足本領域精深研究,產出一系列填補國內空白、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為我國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廣大科技工作者應強化創(chuàng)新自信,敢于發(fā)出“天問”,要有得風氣之先的敏銳、開風氣之先的志向,挑戰(zhàn)尖端科學問題,在獨創(chuàng)獨有上下功夫;要有只爭朝夕的勁頭、上下求索的執(zhí)著,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歷史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創(chuàng)新成果,為我國掌握新一輪全球競爭的戰(zhàn)略主動提供支撐。
黃大年的“科研瘋子”精神,既體現在科研上,也體現在育人上。學生心中的黃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嚴師慈父的長輩”“推心置腹的朋友”,也有人嫌他“管得太細、婆婆媽媽”。他說:“我們的國家太需要人才,現在多用點心,他們中就有可能出大師、出諾貝爾獎。”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負有教學責任的科技工作者,當有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崇高追求,不能讓靈魂工程師的牌匾蒙塵;應當做好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技知識、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做好提攜后學的指導者和領路人,不斷發(fā)現、培養(yǎng)、舉薦人才,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
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至為深沉的民族稟賦,也是中華民族至為可靠的自強之道。當代中國科技人需要深入思考:應當怎樣才能更好作為,才能真正無愧于這個國家和時代?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