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wǎng)綜合報道】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旗下zakzak網(wǎng)站7月14日刊登了一篇由日本紀實文學作家高月婧所撰寫的關于韓國為何無緣諾貝爾獎的文章。文章稱,比起日本,韓國是一個更重視學歷的國家。韓國學生的學習任務量遠超日本,但在諾貝爾獎獲得人數(shù)方面日本卻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韓國人也疑惑不已,為何諾貝爾獎與韓國無緣。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教育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2014年10月,韓國三大全國性報紙之一的《中央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每到諾貝爾頒獎季就變惆悵的首爾大學”的專欄文章。首爾大學相當于日本的東京大學,是韓國第一名校。雖然每年首爾大學都被寄予獲獎厚望,但至今仍未走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而反觀對手日本,2014年中村修二,天野浩和赤崎勇三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首爾大學一位工科教授在專欄文章中做了如下評論:“我本以為韓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所成長,但從這次的獲獎結果來看,我深感韓國在科學研究方面與日本的巨大差距。”
從這樣的視角出發(fā),韓國媒體和教育界再次涌現(xiàn)出“向日本學習”的聲音。
韓國作為出口大國一直致力于提高國家品牌形象力。尤其在被視為競爭力源泉的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是韓國國民的迫切愿望。但韓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榮獲諾貝爾獎的是2000年前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的諾貝爾和平獎。而日本僅在自然科學領域便有19位獲獎者。每年諾貝爾獎頒獎季來臨之時,韓國各大主流媒體都會刊登“為何日本能夠獲獎,而我們做不到“等相關的分析評論。
與日本的種種比較分析源自韓國的國民性和社會風土。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尹德龍名譽教授在接受韓國當?shù)貓蠹垺禙inancial News》的采訪時指出“韓國忘卻了科學研究的本質(zhì),而一味地追求獲得諾貝爾獎,目的性太強“。他還批判固執(zhí)追求諾貝爾獎的社會風氣最終導致目的與結果大相徑庭。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韓國社會便深受儒教影響,學識與權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韓國社會盛行學術權威是重要的社會地位象征的風潮。一位在韓國的日本教育界人士指出“因為諾貝爾獎?chuàng)碛惺澜缧詸嗤皂n國社會對它給予了高度關注“。
韓國政府對諾貝爾獎的執(zhí)著程度也超乎想象。首爾大學人文系一位教授在《中央日報》的專欄文章中指出“比起振興學術界,韓國政府只給那些有望獲獎的學者提供巨額研究費用“。并且韓國政府還有從海外邀請有望獲獎的研究人員的打算,這種類似爭奪奧運金牌一樣的舉動實在偏離了學術之路。
另一方面,前文提到的尹教授還指出,與日本相比,韓國缺少“研究的樂趣”。韓國不應一味執(zhí)著于獲獎這一短淺的成功,而應向日本學習孜孜不倦享受研究樂趣的精神與態(tài)度。(實習編譯:楊夢恬 審稿:王歡)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