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劉玉夫婦在四川大學的實驗室里。
3月2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玉教授和陳崇教授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闡述了染色體缺失與癌癥發(fā)生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為攻克很多有類似特點的“兇猛”癌癥提供了治療方向。能夠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的絕對是學術大腕,更讓人欽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劉玉和陳崇還是夫妻。
2014年年底,本已受聘美國俄亥俄州一家著名的腫瘤研究中心教授職位的陳崇博士,毅然回國,他的理由看似很簡單:“爸爸希望我離家近一點。”這對夫婦有三個孩子,他們在美國的時候,不僅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還獨自撫養(yǎng)孩子,以至于他們的時間是按照分鐘精確計算的。
夫婦挨桌而坐研究同一課題
走進劉玉和陳崇工作的實驗室,桌子上密密麻麻的儀器,一群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劉玉夫婦兩人的辦公桌挨在一起,真是朝夕相處的典范。
劉玉和陳崇很健談,為了讓記者明白他們的科研成果,陳崇拿起筆在黑板上做講解。他說:“如果你沒有聽明白,只能說明我講得不好。”
劉玉和陳崇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是介紹染色體與腫瘤之間的關系。劉玉打了一個比喻,正常人本身是一架天平,當一部分染色體丟失了之后,天平失衡,細胞便不受控制地生長,因此導致了癌癥的發(fā)生。
據(jù)他們介紹,100多年前,德國的科學家就觀察到了腫瘤細胞中被改變的染色體,提出了這種改變可能是腫瘤形成的驅動力。在之后的很長時間,很多科學家一直認為染色體缺失是因為其中某一個基因改變而導致的。劉玉和陳崇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不僅闡明了染色體缺失在腫瘤中的作用,而且可以進一步針對染色體缺失的腫瘤尋找標靶攻克,這樣將對癌癥治療起到指導作用。
收到用稿通知兩人喜極而泣
2014年,劉玉開始向《自然》雜志投稿。很快,雜志主辦方回復郵件,對這篇論文表示了足夠的興趣,同時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這份郵件如同給劉玉陳崇夫婦注射了一支興奮劑,他們開始反復打磨論文。經(jīng)過了長達一年多時間的交流和修改,今年1月21日凌晨,來自英國的一封郵件讓陳崇夫婦欣喜若狂,《自然》接受了他們的論文,將于3月24日正式發(fā)表。盡管在反復溝通的過程中,他們已經(jīng)基本確定論文會被使用,但是收到郵件的那一瞬間,兩人還是喜極而泣,這是對他們五年科研成果的一種肯定。
論文發(fā)表之后,業(yè)內很快沸騰,大家紛紛向夫婦兩人發(fā)來祝賀短信。要知道,能夠在《自然》上刊發(fā)論文的絕對是鳳毛麟角,其含金量之高在科學領域內眾人皆知。
爸爸的一句話促成他們回國
陳崇是巴中人,當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畢業(yè)后不久他到美國著名的密歇根大學、冷泉港實驗室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學習和工作。
2014年年底,劉玉和陳崇相繼回到國內,陳崇以國家“人才”的身份加盟四川大學,進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劉玉也一同加盟該實驗室。據(jù)他們透露,當初學校給了他們接近1000萬元的科研經(jīng)費,為他們下一步研究癌癥提供了啟動經(jīng)費。
說起兩人選擇回國發(fā)展,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2014年,當他們選擇回國時,陳崇拿到了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的教授職位。凱斯西儲大學是美國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學校給出的待遇很高,足夠他們在當?shù)刭I一套帶花園的大洋房。陳崇給在巴中的爸爸打電話說了這件事情,爸爸當時的回答是“還是離家近一點好”,這個理由成為觸動陳崇回國的重要原因。
然而,當陳崇提出回國的想法時,兩個年齡稍大的孩子不太愿意,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在美國的生活,劉玉也擔憂孩子們能否適應國內的學習。為了打消家人的念頭,陳崇還專程回國做了考察。
|學者夫妻的生活|
每天時間精確到分鐘看孩子搞科研兩不誤
作為女性,劉玉完成了太多其他人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首先,她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他們的孩子都是在美國出生的,劉玉每次都是工作到生產(chǎn)的當天才進醫(yī)院,在家里休息兩個多星期就回到實驗室。她從沒體會過“坐月子”的滋味。
夫妻倆在美國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做研究的同時獨立照顧三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剛剛9個月就被送進了托兒所。為了保證彼此有充分的科研時間,兩人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陳崇負責孩子的早餐和送他們上學,劉玉則是早上5點起床,6點之前趕到實驗室。每天下午5點,劉玉從實驗室趕到學校接孩子們回家,陳崇則往往工作到晚上9點多。
周末時間,他們兩人也是錯峰工作,有一個人負責陪伴孩子。盡管這樣,他們依然沒有覺得辛苦,每周末的晚上是一家人固定的聚會日,最受全家歡迎的節(jié)目就是“中國好聲音”。
劉玉說話聲音輕輕的,但她在實驗室里絕對是“女漢子”。她說這么多年她至少解剖了五六千只老鼠,做完解剖,并不會影響她下班后美餐一頓的食欲。夫妻倆出國以前,幾乎不下廚,但是現(xiàn)在,兩人都能做一桌好菜……
劉玉和陳崇很恩愛,劉玉口中的“崇”是一個有擔當?shù)娜恕?001年,劉玉先到美國學習,兩人相隔萬里,當時的聯(lián)系基本靠電話。每天劉玉睡覺之前,陳崇會雷打不動地打來電話,“簡直跟鬧鈴一樣準時”。華西都市報記者李寰吳柳峰攝影張磊(原標題:三個孩子的教授夫妻癌癥研究論文登上《自然》雜志 川大華西醫(y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玉陳崇夫婦,放棄美國高薪回國做科研)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