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滑坡的質量問題,高校要實現內涵式發(fā)展,根本動力依然在改革。當前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體制束縛、機制僵化、觀念陳舊、方法落后等造成的高校辦學自主權缺乏、師資隊伍質量整體不高、人才培養(yǎng)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等因素無疑是其中的關鍵點。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深化改革,筆者認為,當前高校改革的重點應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推進體制改革,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釋放更多辦學活力。首先是要調整政府間權力關系,解決政府與高校的關系,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我國高等學校辦學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創(chuàng)新乏力,癥結就在于高等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高校辦學自主權落實不到位,高校作為辦學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長期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管辦評一體化的問題比較突出,政府部門既是管理者,又是辦學者,還是評價者,這不僅束縛了高校的辦學活力,使高校辦學自主性缺乏,更容易導致高校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問題。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推進管辦評分離,政府必須簡政放權,轉變管理職能,在保障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監(jiān)督學校依法辦學的前提下,給予學校更多的包括人事權、財政權等在內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調動和激發(fā)學校的辦學活力;而學校的辦學質量,則應交由專業(yè)機構與受教育者來評價,真正實現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
其次是在學校自身運轉方面,要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建立現代治理結構,以大學章程的形式對學校內部管理進行規(guī)范。高校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關鍵要協調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學術權力,提高教授對辦學的決策權力,健全完善學校和學院兩層次“教授組織”,建立好“教授治學”的基本平臺。同時,還要合理配置校內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建立健全教師、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決策的溝通渠道。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事聘任制度。長期以來,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的根深蒂固,高校中普遍存在著人浮于事、機構重疊、用人效益不高、工作壓力不均衡等問題;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能力不足的問題日漸突出,除需爭取多種方式加強培訓和提高之外,打破教師身份、干部職務終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tài)機制已是勢在必行。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全力推進實施聘用制度。聘用制是高校轉換用人機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推行聘用制度,實現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行政依附關系向平等人事主體轉變,由單位用人向社會用人轉變,逐步實行教師職務聘任與崗位聘任的統一。同時,也可以參考“公務員退出機制”,研究制定“高等學校教師退出機制”,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工作新機制,從而使人才隊伍在動態(tài)中實現優(yōu)化,進而提高人才隊伍活力,調動和激發(fā)教職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三、強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首先必須優(yōu)化教育理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要以學生發(fā)展為著眼點,改善辦學中一切與這一理念不相適應的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方面在內的教育條件與教育環(huán)境;要從尊重人才成長和教育規(guī)律,尊重學生個性和人格出發(fā),承認學生的差別和不同需求出發(fā),實施個性化、人性化、多樣化的教育,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切入點,使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新的突破,當務之急是要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育人為本”的轉變,實現“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本”的轉變,實現“以傳授為中心”向“以學習為中心”的轉變。
其次,強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還要特別注意頂層設計,要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三個符合”,即符合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從教育與社會契合的角度,對我們的專業(yè)設置、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不相適應的方面進行深入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質量。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