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物
湘鄉(xiāng)修縣志,舉爾纂修。爾學未成,就文甚遲鈍,自不宜承認,然亦不可全辭……爾憚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幾篇。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清 曾國藩 《字諭紀澤、紀鴻兒》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1866年對于曾國藩而言,其實是蠻狼狽的一年,當時他任兩江總督和協(xié)辦大學士,又加上一頂欽差大臣的帽子,帶兵進駐周家口,督師剿捻。
捻軍是北方農民起義軍,大多是騎兵,流動作戰(zhàn),“此剿彼竄”,你在此處圍剿,他們卻運動到了彼處,讓官兵撲空。老曾的堅壁清野和畫河圈圍策略全都失敗,不得不祭出“沙河百里防線”的招法來對付捻軍,但還是被捻軍突破,因為這個,老曾的欽差大臣帽子也被摘掉。
盡管老曾有點狼狽,但過往的成績擺在那里,因此動搖不了他在讀書人當中的威望。人有時候是這樣的,前期做得太成功,后期的失敗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那就只是瑕疵而已。
這一年,家鄉(xiāng)湘鄉(xiāng)縣修縣志,纂修人第一個考慮的當然是老曾。老曾太忙,地方就推舉曾公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那時兩位公子還在老家念書,什么功名都沒有,因此誠惶誠恐,寫信向在前線的老爸討主意。老曾很精明,讓兒子在謹慎低調和積極作為之間做了一個平衡——一,兩個小子學業(yè)尚未成,寫文章也遲鈍,當然擔不起纂修縣志的大任,因此你們不宜承擔這個活。這是做人低調處。
二,作為當?shù)赜忻娜思遥斎灰膊荒苋客菩敦熑,還是要竭力相助。過分的低調導致不參與,會被視為一種冷漠和傲慢。這是做人積極處。
三,你們要趁著文化盛舉,逼一逼自己,寫出幾篇文章來,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嘗不是件好事。這是做人實在處。
接下來,曾國藩感慨:天下事,什么都不做而能成就的極少。要怎樣才能做起來呢?動機未必要很純潔,有時候是為了貪個人成就而努力去做,這樣成事的幾率占一半。當然,這里的“貪”切不可理解為物質上的貪污、貪腐,中國傳統(tǒng)對“貪”的理解,其實是全方位的,對事業(yè)、對名望、對成就的過于執(zhí)著,也理解為“貪”。
以上是成事的一半,另一半呢?要有所激發(fā)和有所逼迫。被擊敗、被輕視、被羞辱,未必是壞事,反而因此被激發(fā)小宇宙,逼出戰(zhàn)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老曾對兒子的教誨有兩點值得借鑒:首先要敢于作為,年輕稚嫩不是害怕和退縮的理由,趕鴨子上架也是成才之道;其次,當初做事的動機未必講究單純、高尚,很多圣賢和大師級人物,當年很可能就是一個爭強好勝的渾小子而已。
這是老曾的親身體會,據(jù)其幕僚趙烈文的《能靜居日記》回憶,老曾親自向趙烈文坦承:在長沙期間,曾處理幾個違紀的綠營兵,結果導致綠營兵“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綠營軍鼓噪著沖進老曾府邸,差點要了他的命,老曾有沒有挨打就不得而知了。老曾自此“發(fā)憤募勇萬人”,獨立單干,終有所成。動機無非就是受了刺激,“其時亦好勝而已”。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