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溫才妃
綜合改革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培養(yǎng)過程的改革、學位授予和畢業(yè)的改革,同時還有導師聘任、考核的改革等等。其中,入口、出口的改革對于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作用不容忽視。
再次見到熊思東,他與往年有那么一點不同,今年1月中旬他被正式任命為蘇州大學校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蘇大首位民主黨派校長。他關注兒科醫(yī)生、“醫(yī)療+互聯(lián)網”、高校雙一流建設,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談到,他最熟悉的研究生教育。
2009年,熊思東加盟蘇州大學,并分管研究生教育,隨后在蘇州大學組建了研究生院。如今,蘇州大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覆蓋率位列全國高校第3位,居全國地方大學之首;國內首創(chuàng)的“導師學院”對于提高研究生導師水平、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學生為本,蘇大還成立了研究生事務聯(lián)席會,讓學生在求學期間,學會與導師、與學校相關部門平等對話、和諧溝通,完善作為社會人的自我成長。
作為蘇大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操刀者”,他又有哪些精辟的見解呢?
調整結構是綜改的第一步
說到研究生教育改革,在熊思東看來,就不得不提八個字——服務需求、提高質量,這八個字始終貫穿在研究生改革的進程中。
“過去,我們總在說要提高研究生質量,但對質量的含義并不是特別明確;現在,我們要明確,必須以需求為基礎談質量,否則即便培養(yǎng)了某領域的人才,但因為需求限制缺少用武之地,又何來評價質量?”他說。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急需一大批能夠直接在生產線上、生產活動中起到引領作用的人才,“打破單一的以學術為主導的研究生培養(yǎng),逐漸增加專業(yè)碩士的改革舉措,必須在“十三五”期間繼續(xù)深化”。
回到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上,熊思東表示,一方面研究生培養(yǎng)要靠課程推動,另一方面要靠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來推動。課程對于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碩士的要求是不同的,對于前者而言,課程主要是靠原創(chuàng)性的引導;對于后者而言,主要通過行業(yè)的規(guī)范。
2015年是蘇大的研究生課堂教學質量年,這在全國范圍的高校內也是少有的。之所以進行研究生層面的課改,熊思東有自己的理由——研究生通常只有在一至兩年的部分時段有上課時間,課程時間短,相對本科階段而言更為寶貴,因此,提升課堂教育質量的意義就變得不同尋常。
據熊思東介紹,針對研究生的課程改革,蘇大主要著力于兩點:一方面給研究生多開寬口徑、根基性、引導性的課程,摒棄只增加學分而不增加學術營養(yǎng)的課程;另一方面,給導師們開設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論方面的課程,激發(fā)他們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授課。
與此同時,該校導師隊伍也在調整——從過去過分強調學術型師資的引進,到如今靈活地組建既有理論修養(yǎng)水平高,又能解決社會經濟發(fā)展問題的師資隊伍。
對于高校如何吸引企業(yè)師資,熊思東認為,不是單純地依靠高校吸引企業(yè)人才,實際上,企業(yè)與高校互有吸引力。對于企業(yè)而言,提早介入人才培養(yǎng),對企業(yè)人力資源結構的優(yōu)化有幫助;對于高校而言,出臺職稱、待遇的優(yōu)惠政策吸引企業(yè)人才,有助于擴充專業(yè)學位的師資隊伍。
研究生教育應重視入口和出口
研究生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局部、個別的改革會有效果,但要切實提高質量、提升內涵還需要走綜合改革之路。
熊思東指出,綜合改革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培養(yǎng)過程的改革、學位授予和畢業(yè)的改革,同時還有導師聘任、考核的改革等等。其中,入口、出口的改革對于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作用不容忽視。
“研究生改革的第一關是進行招生制度的改革,應該在招生環(huán)節(jié)尊重教師的選擇、學科的特點。”熊思東說。
不可否認,在我國當下的研究生教育中,導師雖然作為第一責任人,但在招生時卻無法發(fā)揮主導作用,很多因素在干擾導師的招生選擇。
在熊思東看來,導師是一個集體名詞,而不是單一的名詞,并不是說招某個學生由某位教師單獨決定,而是說導師是一個指導小組,要發(fā)揮它集體決策的作用。怎樣以能力測試代替試卷測試,怎樣以綜合學業(yè)測試代替單科測試,怎樣以導師的個性化選擇代替簡單的、大而統(tǒng)的方式,這些改革的探索都需要緊鑼密鼓地進行。
同樣,把好了入口關的同時,出口關也同樣重要。國內研究生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嚴進”,但卻無法做到“嚴出”——過去幾乎所有的研究生只要入學就讀,在畢業(yè)時就可以拿到學位。
“所謂的‘嚴出’就是嚴把質量關——對于符合條件者授予學位,不符合條件者可以暫緩授予學位。”熊思東解釋,對于暫時達不到學位授予水平者,導師有責任幫助他達到相應的水平。
沒有嚴格的淘汰機制,學業(yè)水平難以提高。對此,蘇大對于學生延遲畢業(yè),首創(chuàng)了畢業(yè)答辯與學位答辯分離。過去學生畢業(yè)通常只有一場答辯。蘇大允許學生在現有水平達不到博士學位的授予條件下,先通過畢業(yè)答辯拿到博士畢業(yè)證去就業(yè),同時學校出臺政策鼓勵學生回到學校,達到獲取學位的學業(yè)水平,完成學位答辯。
熊思東告訴記者,實行了畢業(yè)答辯與學位答辯分離,雖然過去在第一時間授予學位者從99%降到現在的50%,最終拿到學位者占80%~90%,但從前“三年不動腦子輕松拿學位”的情況大有改觀。
學校該幫助導師做好第一責任人
在采訪熊思東的過程中,“導師”是被頻繁提到的一個角色。那么,蘇大的研究生導師隊伍究竟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
2015年,時任該校副校長兼導師學院院長的熊思東在《導師的崗位責任》報告中,以“三個一”即“一個光榮的頭銜,但更是一份職業(yè),是一種責任”概述導師內涵,并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導師的三大基本責任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用的人”,并要求導師對研究生“明確學術方向、提供必要幫助、強化科研指導”。
說起導師學院,它是2010年11月由蘇大在全國首創(chuàng),現已成為“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修培訓中心”,成立至今參訓導師已達千余名。
“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導師是第一責任人,承擔的是全責任或稱無限責任。導師學院的成立是對導師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培訓,讓導師不僅僅自己有知識,而且要讓他們把自己的知識、方法教給學生。”熊思東說,“學校應該幫助導師做好第一責任人。”
他補充,研究生的授課方式多樣,但導師學院并不是具體教導師怎么上好一門課程,而是發(fā)現、討論教育教學活動的共同問題,讓導師們從中感悟到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才是有效的,從而把有效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成功課堂的基本要素教給老師。
在著力推動導師培訓由“舊常態(tài)”向“新常態(tài)”轉型的同時,該校還進行了導師聘任資格和上崗分離的改革,不是所有的博導都可以招生,上崗須一年一考核,全面評價通過了才能獲得招生資格。
除此之外,蘇大還成立了有關研究生教育的督查和指導委員會,專門監(jiān)督課堂教育和研究培養(yǎng)過程,委員會督查問題、給予指導,被校內人士稱為“一個長牙齒的委員會”。
當然,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必須是全方位的。在熊思東看來,學生的成熟不僅是學業(yè)上的成熟,還是做人的成熟。
為此,學校成立了研究生事務聯(lián)席會,研究生代表收集提案,同教師共同解決問題。讓熊思東引以為豪的是,他從頭到尾親自參與活動,主動回答研究生的問題。“過去稚嫩的學生如今變得成熟,提問問題由粗淺變?yōu)樯钊,過去很謹慎的師生關系現在變得自由平等了”。
小班教學須改善文化生態(tài)
落在更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眾所周知,不同于本科生的大班課堂,研究生課堂的天然優(yōu)勢在于小班教學。
而在熊思東看來,研究生教育中的大小課應該分類分析。一些課程,特別是大師級人物的課程,為了讓更多的研究生聆聽而采用大班課堂,未必不是很好的教學形式。以體驗式、研討式為主打的小班課改,則是研究生個性化教育、精準化教育的方向——個性化即針對不同學生組織小班,精準化即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而設定課堂。
有一句話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于這一觀點,熊思東持肯定態(tài)度,“學生不認真聽課、不參與互動的問題根源在于,高校、教師未能開出合適的課程,吸引他們融入課堂。教師需要在學生的需求上多做探討,缺失學生需求精準度的課堂,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好課堂。”
他指出,目前小班授課的微環(huán)境需要改善,中國學生的傳統(tǒng)是不愛打斷老師來提問,而小班教學的精華恰恰是互動、體驗、討論,否則小班授課就變成了小規(guī)模的滿堂灌、小范圍的填鴨教育。“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的過程中,高校首先必須從文化生態(tài)上多加考慮。”
此外,在他看來,高校里關于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索,要提到議事日程。“大學要回到集體備課、青年教師預講、隨堂聽課等方式探討教育教學方法上,這些過去好的做法,我們要讓它們重新回到大學里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