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中國科研創(chuàng)新的黃金時代,我備感榮幸。”5月27日,在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chuàng)新爭先獎勵大會上,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獲得全國首屆創(chuàng)新爭先獎章。
從1999年學成回國,薛其坤一直率領團隊在量子物理研究中執(zhí)著探索創(chuàng)新,取得了多項世界領先水平的創(chuàng)新成果。如果僅從履歷上看,1963年出生的他可謂是順風順水:35歲當教授,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
但實際上,薛其坤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艱難的求學生涯
1984年薛其坤開始考研,結果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物理所。畢業(yè)的時候,因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只好跟著導師繼續(xù)讀博士,從事表面物理的研究。
直到1992年6月,薛其坤才迎來轉機,導師陸華把他送到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希望能通過聯(lián)合培養(yǎng)彌補國內(nèi)設備條件方面的不足。
讓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考驗才剛剛開始。導師櫻井利夫要求他們: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風下雨,都要準時到達實驗室。薛其坤對那段歲月記憶猶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的時候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除了體力和毅力上的考驗,語言不通則是精神上的折磨。薛其坤幾乎聽不懂導師的指令,當導師和同學們一起做實驗的時候,他連碰都不敢碰,只能怔怔地看著。身心俱疲的薛其坤到了崩潰的邊緣。不少去日本學習的同學受不了煎熬“逃”了回去,他卻堅持了下來。
1996年,薛其坤被邀請在物理學規(guī)模最大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但是糟糕的英語口語讓他面臨挑戰(zhàn)而不知所措。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他把要講的每個單詞、每句話寫下來,模擬練習了80多遍。不但糾正了發(fā)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個單詞做什么手勢,他都練習到位。
正是因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的演講最終征服了在場的國外知名教授們。當聽到贊揚與祝賀時,薛其坤覺得“像夏天很渴時喝了冰水一樣,很舒服”。
1999年,他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滿腔熱忱地回到中國工作。
“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50歲這年,攻克量子反;魻栃闹卮蟀l(fā)現(xiàn),讓薛其坤聲名鵲起。
他至今還記得這個場景,2012年10月12日晚10時35分,剛從實驗室回家剛把車停好,就收到學生常翠祖的一條短信,“薛老師,量子反;魻栃鰜砹,等待詳細測量。”這一刻,距離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提出反;魻栃呀(jīng)過去133年。
而為此,薛其坤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努力了4年多。“要觀察到量子反;魻栃,就需要拓撲絕緣體材料既具備磁性又是絕緣體,要做到這一點,以單晶硅為例,這要求在一百萬個硅原子中只能有一個雜質。”用薛其坤的話說,這可以說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要求。
從2008年開始,薛其坤帶領他的團隊著手研究這個課題。這個團隊包括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4個研究組,另外還有20多位研究生,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團隊成員,每天都通過電話和郵件交流實驗結果,隔兩三周就會充分討論實驗的所有細節(jié)。1500多個日夜,他們進行了上千次的材料生成與測量對比實驗,爭取每一步都做到極致,最終才取得了成功。
后來,論文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引起世界物理學領域轟動。著名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楊振寧激動不已,“這是從中國實驗室里,第一次發(fā)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追求極致的科研精神
在清華大學,薛其坤有一個比“院士”還要響亮的名號——“7-11”教授,是說他早上7點扎進實驗室,會一直干到晚上11點,而這樣的習慣薛其坤堅持了20多年。
每當回顧自己的科研之路,薛其坤都會淡然地說:“每個人在成長路上的探索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用了3次機會考上研究生,花了7年時間讀博?朔щy的過程,就是追求極致、達到快樂的一種方式。”
在學生們眼里,薛其坤樂觀、幽默、充滿活力,大部分時候都非常和藹,還經(jīng)常會買好吃的“賄賂”他們。但在實驗技術與科研訓練中,薛其坤對他們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他要求學生們寫報告時,不要有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操作儀器,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都要養(yǎng)成習慣,要做到閉著眼睛都能操作無誤。
薛其坤認為,嚴謹認真是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品質。“實驗過程中用到的設備總價值大概3000多萬人民幣,一個操作失誤,可能幾萬、十幾萬就沒有了。如果沒有精湛的實驗技術和細致操作,很難實現(xiàn)重大的科研成果。”
這種追求極致的科研態(tài)度讓學生們受益匪淺;貒两,薛其坤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了17位博士后、72位博士和3位碩士。如今,薛其坤和他的團隊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清華大學在基礎科學領域的一張“名片”。
因為他們的世界級研究成果,很多人試圖去理解“量子反;魻栃”這個有點拗口的科學名詞。而他始終堅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享受到幸福,每個人都能用追求極致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