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1938— )
應用核物理、強激光技術和能源戰(zhàn)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8年4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1964年畢業(yè)于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杜祥琬在留蘇時的學習筆記。
▲1959年,杜祥琬留蘇時在動手訓練課上做電焊。
▲1983年,杜祥琬(前排左二)與中子物理室部分同志合影。
▲1999年,杜祥琬(右一)在實驗室與同事討論工作。
▲2018年,工作中的杜祥琬。
▲2020年12月,杜祥琬(中)在綿陽指導實驗工作。
■田飛
曾主持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精確化研究,為我國核試驗的成功和核武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曾任國家“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主持了中國工程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我國核能發(fā)展的再研究”等我國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重大咨詢研究項目,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主持了中國工程院“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等重大咨詢研究項目,參與了國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論證,任第二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第三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部委級一、二等獎十余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當選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出版專著8部,撰寫論文報告200余篇。
“絕對服從祖國需要”
杜祥琬出生于日寇侵華、百姓逃難的戰(zhàn)亂年代。彼時,日本華北方面軍一舉攻占豫北重鎮(zhèn)安陽,河南省會開封岌岌可危。為避戰(zhàn)亂,1937年冬天,父親杜孟模攜全家隨他就職的河南省立開封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開封高中)遷往南陽伏牛山麓的石佛寺鎮(zhèn)。1938年4月29日,杜祥琬就出生在這里。因當地產玉,故得名“琬”。
幼年逃亡的經歷給杜祥琬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他幼小的心靈模模糊糊根植了國家、民族的概念。1949年開封解放,家里得到了一批來自解放區(qū)的書,其中有《劉胡蘭》《共產黨宣言》《大眾哲學》等。令杜祥琬印象最深的是那本厚厚的《劉胡蘭》,“生得偉大,死得光榮”八個大字和她英勇就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杜祥琬的腦海。
1950年4月8日,12歲的杜祥琬加入少年先鋒隊。1953年4月29日,在張壽同的介紹下,杜祥琬在原開封實驗中學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現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團支部宣傳委員、支部書記。1956年5月23日,杜祥琬在原開封市河南師院附高加入中國共產黨,預備期一年,入黨介紹人為高彩云和孫希桐,支部書記為時任開封高中校長車光訓。
是年7月,杜祥琬從開封高中畢業(yè),被選拔為留蘇預備生。在選拔留蘇生登記表對留學的認識與志愿一欄中,他深情地寫道:“為了加速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早日到來,我愿意留學。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成為一個稱職的建設者,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勞動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愿學習工科或理科,并絕對服從祖國的需要。”
1956年8月,18歲的杜祥琬來到北京,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攻讀為期一年的俄語,為留學作準備。次年 5月22日,杜祥琬轉為中共正式黨員,開啟了他一生“絕對服從祖國需要”的奮斗歷程。
1957年6月,正在杜祥琬全力以赴學習俄語的時候,由于當時中蘇關系趨于緊張等原因,我國派遣留蘇學生的事有所變化。組織決定留蘇生重新填報志愿,按之前的高考成績進行再分配,因此,杜祥琬陰差陽錯地走進了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在當時的數學力學系學習。1959年8月,杜祥琬突然接到通知,留蘇的事又有眉目了。他記得臨行前,時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錢三強來給大家送行,他沒有講留蘇的背景、意圖,只是要求大家出去學習工程物理,并在黑板上寫下了“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幾個字。
就這樣,21歲的杜祥琬來到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就讀。這是當時蘇聯最重要的原子能研究教育的學府,集中了蘇聯一批最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該校以淘汰率高在蘇聯聞名,教材非常講究,課程很重很難。在蘇留學期間,杜祥琬和其他中國學生接到大使館轉來國內對他們學習的希望,其中提到“要著重學好中子在介質中輸運的理論”。當時,杜祥琬并不理解這個指導性意見的意義,只是認為這是國家的需要,于是就在這方面下盡功夫學習。
經過5年的刻苦攻讀,杜祥琬于1964年10月順利通過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理論核物理專業(yè)畢業(yè)答辯,畢業(yè)論文題目為《反質子原子壽命的理論計算》,拿到了優(yōu)等生才有的紅皮畢業(yè)證。
“我愿學習工科或理科,并絕對服從祖國的需要。”留蘇申請書上的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刻在杜祥琬的腦海里,出國留學就是為了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投身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杜祥琬留蘇期間,正值我國三年自然災害,整個中國經濟面臨嚴重困難,母親寫信告訴杜祥琬說:“國家有難,大家承擔。”這讓他更加深刻感到報效祖國的責任。
1964年10月底,杜祥琬謝絕了所有的機會與挽留,拜別指導老師尤利·費維斯基和同學,將自己剩余的生活費全部上繳給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國道路,心里默默地吶喊著:“祖國,多災多難的、我深深眷戀的祖國,我回來了!”
在等待分配工作時,杜祥琬清晰地記得,那是1965年的大年初五,父親杜孟模特地召開了家庭會議,教育孩子們要在逆境中保持高漲的情緒,認識問題要注意抓住本質,要保持相當的業(yè)務水平并逐步加強。因杜祥琬學的是核物理,杜孟模對兒子未來的工作有了隱約預判。他語重心長地對杜祥琬說:“你心里要永遠裝著黨,在黨的領導下工作,但又不能做庸人,要有出息,動腦筋,有主動精神。”父親的教誨對杜祥琬之后的工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永遠的專業(yè)”
1965年,27歲的杜祥琬被分配到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龍頭部門——第二機械工業(yè)部九局(現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給他的任務是參加氫彈原理的突破。
自此,杜祥琬在核物理領域一扎根就是20余年的時光:主持研究并系統發(fā)展了核武器中子學,實現了二代核武器中子物理精確化模擬由單群擴散到多群輸運的重大突破;主持研究并系統發(fā)展了我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實現了從特征數據到系統診斷的重大突破;主持創(chuàng)建了中國原子分子數據聯合體,是我國核軍備控制物理學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
1986年,在特殊的國際和國內背景下,黨中央高瞻遠矚,作出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即“863計劃”)的英明決策。當時,杜祥琬已經在核物理方面有所成就,事業(yè)順風順水,朱光亞親自動員他轉行投身國防高技術事業(yè)。
面對國家的需要和組織的安排,杜祥琬毅然調轉方向,研究領域從核物理轉到強激光技術研究,開啟了他科研生涯中最為艱難但卻精彩的一段時光,一干又是20多年。在強激光方面,作為“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他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國情的目標、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fā)展戰(zhàn)略與實施方案;在有關物理規(guī)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得了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了綜合實驗研究,解決了多項單元技術銜接與總體集成的工程技術問題,使中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2002年,杜祥琬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主持院士隊伍建設、中國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研究等工作,繼續(xù)在國家最需要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
在國家能源戰(zhàn)略研究方面,作為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主持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能源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思想,特別是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fā)展方面的戰(zhàn)略判斷,有力推動了我國能源轉型;作為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和名譽主任,他主持參與了國家低碳發(fā)展目標(2020與2030)的科學論證,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兩個大局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核物理研究到激光技術,再到能源戰(zhàn)略和氣候變化,杜祥琬數易專業(yè)——國家的需要就是他“永遠的專業(yè)”。問起杜祥琬在半個多世紀科學道路上追求和前進的最強勁動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個人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他將從事科學研究的兩個動力比喻為兩個輪子,“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
杜祥琬,這位心中永遠裝著國家需要的科學家,長期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對工作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嚴于律己,淡泊名利,用“平實做人、勤懇做事、求真做學問”的態(tài)度和行動書寫著自己的科學人生,踐行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筑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核心價值觀,也譜寫了中國核武器事業(yè)和高能激光研究的輝煌篇章。
如今,杜祥琬已屆耄耋之年,但為了國家的需要和發(fā)展,他初心如磐,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依然奮戰(zhàn)在事業(yè)的征程中……
心有使命,鐵一般錚錚
——杜祥琬父親杜孟模的傳奇人生
1940年在南陽夏館拍攝的全家福(左起:杜孟模、杜祥琳、杜祥瑛、杜祥琬、段子彬)。
■田飛
因與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結緣,筆者有幸走近了杜祥琬,也有幸了解了他的父親—— 一位使命如山、為了所信仰的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終身的老共產黨員的故事。
事實上,杜祥琬多年來一直不知道父親杜孟模是中共黨員并多年從事地下黨工作。直到杜孟模去世5年后的1979年,中共河南省委負責人接見杜孟模的5個子女,才告知他們的父親是一名中共黨員……
杜孟模,字宏遠,1904年出生于河南杞縣柿園鄉(xiāng)萬寨村,其父杜元圃是前清秀才。因家境殷實,杜孟模幼讀私塾接受了良好教育。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杜孟模在杞縣進步知識分子孟墅垣開設的私塾讀書,開始接受新文化運動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受到改革圖強思想的啟迪,少年杜孟模立下宏偉志向,從此踏上革命道路。
1921年,杜孟模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立開封二中,與進步學生吳芝圃、張海峰等人交往甚密。他們學習《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書刊,很快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1924年,他們在開封(時為河南省會)組織成立了河南省最早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術團體——河南社會科學研究會,團結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和開封二中進步學生,宣傳共產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思想。
1925年4至5月期間,經馬培義介紹,杜孟模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現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后擔任團支部書記。同年8月,杜孟模進入北京大學理預科學習。
1926年初,在北大數學系學習期間,年僅22歲的杜孟模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啟了艱辛而卓越的傳奇人生。是年,“三一八”慘案發(fā)生當天,杜孟模組織同學參加國民示威大會和游行,反對帝國主義和段祺瑞政府的賣國行為,他腿上的一處傷疤就是那時留下的。他的同鄉(xiāng)、后來的妻子段子彬也參加了那場運動。
杜孟模在北大求學期間,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失敗,革命從高潮走向低潮。在極其嚴重的白色恐怖和黑暗野蠻的反動統治中,他曾先后擔任北大黨支部書記、北平東城區(qū)區(qū)委書記,參與組織了一系列學生愛國活動和宣傳工作,斗爭十分艱苦。
1931年,杜孟模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和段子彬從北京回到家鄉(xiāng)成婚后,杜孟模成為了河南省立開封高級中學(以下簡稱開封高中)的一名數學教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繼續(xù)積極開展中共地下黨工作。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fā)了“一二·九”運動,在杜孟模的組織下,由開封高中的學生帶頭,帶動了開封全市學生響應運動,對北平和全國的學生運動形成聲援之勢,在當地影響很大。后來杜孟模還組織學生罷課,幾位學生代表被國民黨當局抓捕,杜孟模等人多方營救,終獲成功。
杜孟模這段時期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發(fā)展革命力量。他同幾位進步教師一起在學校組織了黨的外圍團體——社會科學讀書社,動員了一批青年學生去延安參加革命。首先,他將家族的兄弟姐妹先后送上了革命道路,于是延安便有了著名的“杜氏四姐妹”。同時,很多有志青年也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紛紛奔赴延安。
1936年夏,通過黨內同志張宇瑞的介紹,杜孟模接待了來開封的北大同學王實味。兩人回憶起北大時的生活,王實味憤懣地傾訴了被粗暴處理及脫黨的經過,并表達了重新回到黨內的渴望。杜孟模讓王實味先參加一些黨外活動,接受黨組織的考驗。經他和范文瀾等同志的幫助,1937年5月,王實味經過組織考驗,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于當年10月奔赴延安。在延安,王實味投入到馬列著作的翻譯與研究之中,譯出了《列寧選集》《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等著作。
這串傳奇的名字還有很多:袁青、程明升、趙修業(yè)、吳亮平、李天佑、張平、杜醒吾、杜明遠(洛珊)、王洛賓……他們中出了多位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卓越功勛的風云人物。
1937年冬,當時日本侵略軍已攻占豫北重鎮(zhèn)安陽,為避戰(zhàn)亂,杜孟模一家隨開封高中在校長王蕓青帶領下遷往伏牛山麓的石佛寺鎮(zhèn)。幾個月后,杜祥琬便降生在石佛寺鎮(zhèn)。1939年4月,杜孟模夫婦牽著兩個孩子,抱著快滿周歲的杜祥琬,又踏上逃難之路,隨開封高中從石佛寺鎮(zhèn)遷至內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安樂洼。在夏館鎮(zhèn),他們度過了6年時光。其間,經常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杜孟模引起了反動派的注意,1943年元旦,他和一批師生在夏館的臨時駐地被逮捕入獄,后經多方營救獲釋。
1945年8月,隨著兩顆原子彈在廣島、長崎爆炸,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久經戰(zhàn)亂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園,解放戰(zhàn)爭開始了。杜孟模攜全家回到開封,在教學的同時,依然從事黨和民盟的地下革命活動。他在開封雙龍巷的家成了活動據點。
開封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成為國共爭奪的重點。從1948年6月11日起,國民黨的部隊與解放軍圍繞開封城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國民黨欲脅迫開封大、中學校南遷,杜孟模暗中串聯教師抵制,結果開封高中大部分教師沒有離開。同年10月24日,窮途末路的國民黨行政機構和軍隊自行撤出開封,逃往徐州,解放軍終于解放了這座古城。
開封解放時,杜祥琬已是小學四年級學生,他清晰地記得當時解放開封的那一仗打得很艱苦,父親在家里來回踱步,急切地關注著戰(zhàn)事的進展。開封解放后的第二天,時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開封市委書記吳芝圃來到家里,跟父親進行了一次秘密談話。父親過世后很久,杜祥琬才知道密談內容是“建議杜孟模仍不公開身份,以民主黨派的身份繼續(xù)從事黨的工作”。
之后,杜孟模擔任了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任開封高中校長,并先后在河南的幾所高校任數學教授,曾任河南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他對教學工作極其認真,雖然已是德高望重的教師,依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常常備課到深夜,他認為“課要常講常新,上課絕不能打無準備的仗,上好每一堂課,這是教師的天職”。
上世紀60年代初,杜孟模雖行政工作繁忙,可還要當時在莫斯科留學的杜祥琬為他購買最新出版的英、俄文數學書籍,研究《泛函分析》和《測度論》等。他活到老、學到老,從不懈怠。
作為知識界的代表,杜孟模先后擔任了開封市副市長,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等職。“父親也算得上是‘高干’了,年過花甲的他仍騎自行車上班,生活上他和母親都以簡樸為榮。從領導到普通工作人員,他都一律平易相待,我?guī)状胃鋈豚嵵荽髮W生活區(qū)的大門,他總要和傳達室的工友寒暄問好。”杜祥琬曾如是回憶父親。
“文革”期間,杜孟模遭到迫害,于1974年含冤辭世。
然而,直到杜孟模去世,全家人都還不知道他共產黨員的真實身份。1979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胡耀邦,親自過問并批示了關于杜孟模同志的平反和善后事宜,中共河南省委召開了隆重的平反昭雪追悼大會,為杜孟模徹底平反,對杜孟模的一生作出了公正評價。杜孟模的骨灰盒被覆蓋上紅色黨旗,長長的車隊緩緩出發(fā),骨灰盒被安放在河南省烈士陵園第一室……
對于自己是共產黨員這個事實,杜孟模至死都在堅守組織紀律,對孩子們嚴格保密。
杜孟模先生的一生經歷了國家民族的滄桑變化。即使在全面抗戰(zhàn)時攜全家隨學校顛沛流離的戰(zhàn)爭年代,在反動派白色恐怖環(huán)境中,在敵戰(zhàn)區(qū)特務監(jiān)視下,他都從未停止過奮斗的腳步,始終堅持他作為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為了他所信仰的革命事業(yè)奮斗終身。
“忠誠于黨”,是杜孟模傳遞給子女的基因。杜孟模一生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杜祥琬一生忠誠于黨的科研事業(yè)。無論面對順境或逆境,他們始終堅守著初心和使命,默默地在崗位上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赝麣v史長河,一艘僅能乘坐十幾個人的紅船,之所以能夠劈波斬浪、揚帆遠航,發(fā)展成為擁有九千多萬黨員的巍巍巨輪,其關鍵在于它承載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這樣的初心使命猶如一泓清泉,激勵著像杜祥琬父子這樣的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初心如磐、使命如山,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寫下了波瀾壯闊的驚世鴻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